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在线监测解决方案
背景与目标
水土流失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它不仅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减少,还影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要求加强水土流失的监测和治理。
通过布设监测站点和安装监测设备,实现对水土流失情况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设阈值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采取应对措施,降低水土流失风险。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评估水土流失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水土保持策略。通过实施水土流失在线监测解决方案,可以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水平。减少人工监测的成本和误差,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系统组成
监测站点与设备:
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域布设监测站点,包括固定监测站和移动监测点。
监测站点配备高分辨率的摄像设备、激光雷达、土壤水分监测仪、气象观测站等,用于采集土壤侵蚀、植被覆盖、降雨量、风速风向等关键数据。
数据传输网络:
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如4G/5G、NB-IoT等)或有线网络,将监测站点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心或云端服务器。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数据丢失或篡改。
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
建立一个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对接收到的监测数据进行清洗、质量控制、存储和分析。
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评估水土流失状况和变化趋势。
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监测数据和预设的阈值,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采取应对措施。
提供决策支持功能,基于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关键技术
物联网技术:
通过物联网技术将监测站点与数据中心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监测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了人工成本和误差率。
大数据分析技术:
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规律性。
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预测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为制定科学的水土保持策略提供依据。
三、实施步骤
需求分析:
对监测区域进行调研和分析,明确监测需求和目标。
监测站点建设:
根据实施方案在关键区域建设监测站点,并安装必要的监测设备。
对监测设备进行调试和测试,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数据准确。
系统集成与测试:
完成各监测站点与数据中心或云端服务器的系统集成工作。
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测试,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数据收集与处理:
启动监测设备开始收集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心。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监测报告和预警信息。
成果应用与反馈:
将监测成果应用于水土保持工作中,为制定科学的水土保持策略提供依据。
收集用户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和完善系统功能和性能。
四、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的处理设施物联网技术
1、系统组成
平台管理端:为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提供一个崭新的非现场执法全过程智能监管平台,建立事件处理模型、算法,AI智能分析、智能分析算法等模型库实现自动下发边缘端,提高执法效率,让执法有据可依。
边缘智能端:蒂蒙DM-C100F 边缘计算终端似乎是一款功能强大且多功能的环保微型采集仪。它具备集成了以太网、4G全网通、RS232/485等多种通讯方式的高性能通讯设备,通过极简设计方式来满足关键的环保数据采集需求。除了环保领域外还可以用于水质监测、水文数据采集、水资源管理等方面,为水利行业的监测和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现场感知端:多元化感知监测(摄像设备、激光雷达、土壤水分监测仪、气象观测站等),产生过程、治理过程、有组织管理治理和无组织管理治理的感知监测。
系统组成组网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2、技术简介
本技术聚焦于研发高效经济的风力侵蚀、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等监测传感器,并集成先进的智能物联网技术,旨在实现水土流失治理区域的自动化、智能化远程监控与管理,力求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传统监测与管理手段的限制,解决水土流失防治中的技术瓶颈与管理挑战,尤其适用于农村及山区等水土流失易发、监测站点需求广泛且分散的区域,从而显著降低治理后期的维护成本与管理复杂度。
3、适用范围
水土流失智能监控与治理技术广泛适用于各类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项目。针对采用不同生态恢复或工程治理措施的水土流失区域,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特性及治理目标,通过精准部署土壤侵蚀监测传感器、集成智能数据分析终端与自动化调控装置,推动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的智能化、信息化转型。这使得远程监控平台能够即时掌握治理区域的动态变化,依据科学的治理策略实时远程调整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参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治理效果的最大化。该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对采用植被恢复、工程拦截还是综合治理措施的区域,均能有效降低现场巡查成本超过50%,迅速发现并应对治理中的潜在问题,通过远程调控确保治理措施持续有效,巩固并提升水土保持的长期效益。
4、技术内容
(1)、技术简介:
针对水土流失治理与管理面临的三大挑战——1. 土壤侵蚀强度多变,影响因素复杂;2. 治理区域广泛、地形多样;3. 专业监测与管理人才短缺。我们从土壤侵蚀实时监测、治理措施数字化映射,以及智能分析与调控策略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一套全面、标准化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解决方案,旨在提升治理技术的适应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研发和应用基于遥感、物联网、微传感器等新型免维护、低成本、高精度的土壤侵蚀监测技术,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治理区域和措施,设计了定制化的监测方案,实现了对土壤侵蚀动态及治理效果的即时感知,为智能调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合不同治理技术的特点,我们开发了专用的边缘计算模块,能够实时采集土壤湿度、侵蚀速率、植被覆盖等关键数据及治理设施的运行状态,通过边缘计算快速处理数据,构建侵蚀过程与治理措施效果的相关性模型,并将实时数据上传至云端,形成治理措施的数字孪生体。云端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治理参数对水土流失治理效率、环境影响及经济成本的影响规律,持续优化治理策略,为不同地理、经济条件和治理需求的区域提供个性化的控制逻辑和运维管理建议,有效降低运维成本,提升治理效率与效果。
(2)、边缘计算单元:
蒂蒙 DM-C100F 边缘计算终端作为一款集高效能与多功能于一体的环保数据采集利器,其强大的通讯能力——包括以太网、4G全网通、RS232/485等多种通讯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架构,精准满足了水土流失监测领域对关键数据的采集需求。该设备严格遵循行业数据传输标准,如相关环保数据传输规范,确保在水土流失监测项目中,能够稳定、可靠地采集、存储并传输监测数据,完全符合水土流失监测体系的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蒂蒙 DM-C100F 边缘计算终端广泛应用于水土流失监测的各个关键环节,如土壤侵蚀速率监测、植被覆盖变化分析、水文过程影响评估等。它不仅实现了对监测点数据的实时采集与边缘计算,还支持大量数据存储与云端上传,为水土流失的预测、预警及治理效果评估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3)、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的处理设施物联网技术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五、总结与展望
水土流失在线监测解决方案是应对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实时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分析的综合性方案,可以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水土流失在线监测解决方案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持。